经皮髓核旋切椎间盘减压术
经皮髓核旋切椎间盘减压术
一、简介
经皮髓核旋切椎间盘减压术是利用现代微创技术,对椎间盘髓核内突出组织进行抽取,以迅速减低椎间盘内以及周围环绕神经压力,达到快速、高效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目的。该技术以其操作简便、风险低,治疗效果好,复诊率低,零设备投入(有基础影像设备),近年来风靡世界。该技术原理先进,操作容易,适应症广。根据实践经验总结,大约有60%左右的椎间盘突出症都可使用旋切器作为手术方式进行微创治疗,避免了一些开放性手术治疗方法带来的风险,减少医患矛盾,从而使普通医院开展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治疗成为可能。
二、适应症
1.腰痛或腰痛伴下肢放射痛。
2.有客观证据显示腰椎间盘突出是腰腿痛的原因,包括X-ray、MRI、CT、椎间盘造影或选择性脊神经根阻滞术。
3.属于包容型椎间盘突出。
4.椎间盘高度>正常椎间盘高度的70%。
5.经其他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者,(如药物疗法、物理疗法或硬膜外腔注射等疗法),颈肩、胸背部痛或伴上肢放射痛。
6.影像学提示(MRI、CT)颈椎间盘病变者 。
三、禁忌症
1.未经系统保守治疗的患者。
2.椎间盘造影阴性者,尽管显影有异常。
3.患者有严重的下肢感觉和运动神经功能障碍,不伴有疼痛者。
4.伴有游离的椎间盘脱出者。
5.伴有严重椎管狭窄者。
6.椎间盘高度不能<70%正常椎间盘高度。
7.脊柱感染、骨折和肿瘤患者。
四、手术操作流程简介
(一)术前准备
1.完善常規术前檢查。
2.准备最近的X线、CT或MRI片。
3.充分了解患者最近的服药情况,针对内科疾病如抗凝、糖尿病、高血压等。
4.充分了解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及最近是否有感染。
5.术前6小时禁饮食。
6.签知情同意书。
(二)操作程序
1.体位:腹下垫体位垫,俯臥位。
2.消毒铺巾、穿无菌衣和手套。
3.透视下定位。
4.局麻,并在影像学引导下行椎間盘穿刺。
5.通过正、侧位监视下调整穿刺方向和进针深度。
6.置入旋切器、标記最远点及最近点。
7.接通旋切器电源开关,进行髓核旋切消融。
(三)手术过程简介
穿刺针(如图)
穿入导管针(局麻后穿刺)
(四)旋切的通道数选择
进行旋切的通道数取决于:突出物的大小;旋切的容易程度;一般单侧旋切2—4个通道;可以双侧进针旋切。
五、手术中注意事项
1. 必须要在影像系统的帮助下进行手术。
2. 必须有配套的穿刺针。
4. 进针速度控制均匀。
5. 严格控制旋切范围不超过起点和终点。
6. 旋切时刀头尽量不要触及椎体骨质。
7. 如经2—4个通道旋切后,仍不见旋切的髓核组织,应调整穿刺针或放弃操作。
六、术后起效时间
1. 多数患者一周后腿部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,但部分患者的下腰部疼痛术后几个月才得到缓解。
2. 如加选择性脊神经根阻滞,可以加速下肢症状的缓解。
七、术后注意事项
1.术后严密观察15-30分钟,冰敷(国外)。
2.术后通过运输工具返回,不能行走。
3.卧床休息1-3天,其间坐、站或行走限30分钟内。
4.一周内可服用NSAIDs。
5.3天后可逐渐恢复日常生活或返回轻松工作岗位。
6.7天后可行物理治疗、逐渐行康复训练或功能锻炼。
7.一月内限制剧烈体育活动。
8.短时间使用腰围有利恢复,但不是必须 。
八、手术特点
1. 微创(创口直径1.5mm)。
2.可以减轻椎间盘压力或将突出髓核取出疗效可靠,直观,患者易接受。
4.痛苦小、手术时间短,旋切时间1-3分钟。
5.机械减压破坏小,并发症少。
6.术后恢复快 。
7.术后无明显疤痕 。
九、旋切器的结构组成、原理
1.结构组成(详见彩页)
康嘉旋切器的结构组成包括:(1)旋切器手把,内含:电源开关;电源指示灯;髓核组织收集仓;专用旋切钻头;马达、控制电路、充电电池(内置);(2)穿刺针套件(标准)。包括:穿刺针芯;穿刺针管;深度调节标记;(3)专用刮片。
2. 手术方式:采用微创手术技术
3. 手术动力能源:9V层叠电池和微型高速马达。
4. 配套器械:专用标准穿刺针。
5. 手术配合:在X光机或其他影像系统 。
6. 手术原理:专用的旋切钻头高速旋转产生负压和旋切,利用阿基米的压力原理,造成引力,通过穿刺针对椎椎间盘病变患者实施经皮椎间盘穿刺旋切减压术。
十、国、内外旋切器的优势比较
椎间盘旋切器首先由美国史赛克公司研制成功,于2005年引进国内。珠海康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经过引进、吸收国外同类产品的优点,通过3年的努力于2008年研发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和创新功能的椎间盘旋切器。美国史赛克与珠海康嘉产品的对比如下:
十一、相关问题
1. 适应症的选择:包容型椎间盘突出是最佳选择;如结合其他方法可以扩大其适应症。
2. 充分利用其取出物的可视性、增加可信度。
3. 在选择使用旋切器的同时加入其他的辅助治疗方法,如根性症状很重者,旋切后可施选择性脊神经根阻滞术或其他的消融术。
下一篇:没有了!